close


★★前言★★
  文∕小智
         2009女性影展」即將在10/1610/25於台北新光影城盛大開鑼,本屆的主題是「女人,啟程,家無國界」,跟台灣觀眾介紹一系列具有前瞻思維的女性精彩影片,並不乏國際影展得獎作品。最近我會開始觀賞影展部份電影,並分享我看完這些電影後的心得感想。有興趣的觀眾朋友,不妨到時候過去捧場一下喔!
2009/10/03
新增搏浪短評


《那天之後》The Day After
       《那天之後》(The Day After)是一部來自韓國,情感極度細膩的女性作品,並榮獲今年柏林影展亞洲影評人大獎。故事講述離婚女作家寶英(金寶英Kim Bo-Young飾演),她在某次外地研習當中,有緣遇見同房女教師貞南(池貞南Ji Jeong-Namg飾演)。由於兩人都歷經離婚悲劇,惺惺相惜的知遇之情讓她們開始分享彼此人生故事。只不過寶英尚未走出離婚陰影,一直不肯跟對方坦承離婚原因,甚至還一度被貞南她「既然痛苦,就不要怕把痛苦給說出來」的理念給激怒,卻也因為貞南坦然以對的堅強態度,最後將她封閉的內心給逐漸解放出來,並對未來重新燃起希望…。

        
作為女性導演李淑經(Suk-Gyung Lee)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她選擇逆向操作,簡化劇情電影所該擁有的複雜拍攝過程,以那高度寫實的敘事方式,輔以多處長鏡頭拍攝,並搭配不刻意的打光及手持運鏡,都在一片緩慢與寂靜當中捕捉人物樣貌,並凝視角色之間最真摯的情感。多處的跟拍鏡頭,也為這部劇情電影增添部份紀錄片感受,總總手法都與丹麥「逗馬電影」的低限美學互通聲息,只差沒有犧牲掉片尾配樂及其他類型電影固定公式。而這類電影可以很無聊,也可以很精采,成功與否都在「劇本」夠不夠吸引人。

        
其實這是一部用「對話」建構出來的影片,觀影過程當中,「聆聽」或許比「眼觀」更為重要。全片花費將近四分之三篇幅,去勾勒兩位女性在旅館房間的生命對談。只見她們躺在床上,沒有什麼大動作,隨著連珠炮般的對白從她們嘴裡說出,而讓觀眾自行想像,去拼湊她們過往的遭遇,伴隨不時出現的沉默以對,縱使萬分寫實,但假如您不習慣這類型的對話電影,或許就會讓您產生枯燥乏味的沉悶之感,也或許本片適合在精神比較好的狀況下去作觀賞會更好。

        
然而,「沉默」及「留白」更是導演精湛的敘事技巧。在喋喋不休的對話之後,突然冷不防出現沉默,縱使兩人沒有言語,但內心的潛台詞絕對更加暗潮洶湧。且從影片宣傳海報,直到片中人物動作,導演都常運用「背影」去作表現。而觀眾也因為看不到人物正片表情,而在這一片滄桑之中,反而留有更多想像空間及餘韻。作為新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縱使節奏拿捏還有加強空間,但實則充滿潛力,讓人期待她日後的新作品。
片長:87min
年代:
2008
日期:2009/09/24(
) 19:00
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試片
)
評價:6
《再見朝陽》Half-Life
      《再見朝陽》(Half-Life)是導演彭翠蘭(Jennifer Phang)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同時也是本屆女性影展的閉幕片。故事發生在美國,刻畫當地一個亞裔家庭的內部質變,並觸及家庭崩解、個人認同、神秘主義及同性戀等等議題,以及人們在迷惘當中,無路可出的悲傷困境。

        
詩意的攝影風格,奇想的動畫特效,是我對全片的讚賞之處。雖說劇情有點形而上的超脫現實,卻也顯示導演她編劇上的創意,至少導演所選擇的敘事方式,就市面上來說其實並不多見。只是我不確定導演是否有將自身經驗投射至電影當中?如果有的話,我反而覺得導演是位過度消極的悲觀人士。因為全片充斥末世意象,並流露強烈說愁意味,或許可從中解讀她的人道主義立場,但那極度悲傷的劇情鋪陳,也讓我在觀影過程中非常坐立難安。
片長:99min
年代:2008
日期:2009/09/29(
三) 19:00
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
試片)
評價:5.5
《搏浪》Wave Breaker
         向來關注同志議題的周美玲(Zero Chou),在完成她的「同志三部曲」(《艷光四射歌舞團》、《刺青》、《漂浪青春》)之後,曾表示下部作品將是截然不同的題材。此話一出果然不假,今年推出全新作品《搏浪》(Wave Breaker),雖是電視電影的製作規模,卻脫離過往女性主義色彩,選擇從男性角度去細膩凝視親情議題,而劇情所探討的「生命」焦點,也仍舊是她一貫拿手好戲。

         影片從兄弟情感出發,去表現他們跟母親血緣上的羈絆。哥哥浩陽
(姚元浩 How Yao飾演)陽光善良,弟弟浩霆(陳奕Andy Chen飾演)陰鬱叛逆,兩人擁有截然不同的個性,而母親麗萍(徐貴櫻Shu Hui-Ying飾演)對待他們也有所差別待遇,這是角色之間的「異」。不過他們卻不約而同遺傳父親「小腦萎縮症」這個罕見疾病,這是所謂的「同」,而這「異中見同」就是導演在表現劇本及角色時的高明技巧。

         「小腦萎縮症」讓這個家庭的變異越來越大,卻反過來拉近母子之間的親情羈絆,尤其最後麗萍跟浩霆的一場重逢對談,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讓整部電影發展到高潮,而導演卻選擇在此作結,選擇讓觀眾在最聚精會神之處俐落抽身,徒留觀眾無窮餘韻,也是一大高招。整部電影唯一干擾我的地方,大概只剩那首不斷出現的主題曲了,其實重覆一到兩次就好,一直出現真的就有點多了。

         以「小腦萎縮症」作為戲劇衝突,其實已經不甚新穎,日劇《一公升的眼淚》
(Ichi ritoru no namida)早已讓觀眾哭得悉哩嘩啦。如果苛刻一點,本片也沒有《一》片那樣催淚,也未把這個罕見疾病表現得更加透徹,頂多只能算是「濃縮版」而已。但我也揣度這根本不是導演想講的重點,而是透過疾病所流露出的悲傷氛圍,直逼我們正視自己及週遭友人的生命,一如片名那般,與大浪搏鬥,與生命搏鬥。

         選角其實選得不錯,可說是為演員們量身打造。姚元浩本來就是一位海灘男孩,如今將自身經驗投射至片中這位喜愛衝浪的哥哥,確實頗具說服力,而且這回扮演罕見疾病患者,以那歪嘴斜臉的高難度表情,就演技來說確實有其突破表現,值得嘉獎!而陳奕從出道之前就開始玩團,這回飾演樂團
Rocker,應該也是駕輕就熟,不過我稍嫌他在片中的情感揣摩太過單一,如果能再細膩一點會更好。
片長:86min
年代:
2009
日期:2009/10/01(
) 19:00
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試片
)
評價: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智 的頭像
    小智

    【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