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短評:2009/06/04() - 2009/06/10()
小智


《血戰:最後的吸血鬼》Blood: Last Vampire
         來自韓國的全智賢(Jeon Ji-Hyun),這回在《血戰:最後的吸血鬼》(Blood: Last Vampire)當中,化身修煉超過400年的半人半吸血鬼,並挾帶為父報仇的怨氣,力求消滅來自日本的氣質女星小雪(Koyuki),由她所扮演的吸血鬼首領「真祖」,並還在美國當地,跟美軍基地一名將軍的女兒聯手搭檔,發展出一段動人友誼。只可惜身為人類的女兒,面對兩位法力高強的妖女,在無能為力之中,只能不停透過尖叫,來傳達自己的恐懼。所以觀賞本片,讓我越看越覺得像是一場「日韓大對戰,美國在旁觀」戲碼,很刺激,也很逗趣!

         本片原為日本動畫大師押井守
(Mamoru Oshii)和神山健治(Kenji Kamiyama)的原作小說,之前曾有動畫版嘗試,如今改編成為電影,影迷真的很有福氣,但也必須承受動畫及真人影像之間的差距。導演
克里斯納漢(Chris Nahon)是法國著名廣告及MV導演,透過他的影像敘事手法,讓全片充滿凌厲的剪輯與張弛有度的節奏感,重點是他確實把畫面營造得唯美萬分。接著配合《霍元甲》(Fearless)編劇周隼(Chris Chow)的劇本改編,讓影片流露一股中式的禪意氣息,再搭配動作導演元奎(Corey Yuen)設計一系列精采武打動作,確實讓影迷大飽眼福。尤其片中一段樹林對戰戲碼,完全賦予我當年觀賞《東邪西毒》(Ashes of Time)時的震撼與感受。另一方面,從本片法國導演,香港製作團隊,美日韓演員,以及其他來自世界各國的幕後人員來看,無疑也表現當代「跨國製片」的盛行。

       劇情將時空建立在美日之間的緊張關係,並聚焦幾百年來,主角之間的仇恨及殺戮。藉由劇情,以及女主角面對殘存人性時的掙扎,確實可以默默感受影片所傳達的「反戰」意味。確實,打打殺殺是本片免不了的重點,但「諒解」也是影片所要表達的寶貴理念。另一部份,由於本片是動畫改編電影,於是導演花費極大心力,動用大量特效製作,讓本片的畫面有點虛假,而在不太真實的情況之下,也多了一份「電玩」般的觀影感受。由於本片特效掛帥,於是就不苛求不合邏輯的情節硬傷,但光是將重點擺在體驗畫面設計、動作場面,以及特效製作之上,就足以值回票價。

片長:91min
年代:
2008
日期:2009/06/04(
) 12:30
地點:欣欣秀泰影城(媒體試片
)
評價:8
《博物館驚魂夜2Night at The Museum II: Battle of the Smithsonian
         回想2006年的《博物館驚魂夜》(Night at the Museum),讓我在影廳裡面笑到人仰馬翻,成為當時耶誕檔期最讓我喜愛的紓壓喜劇。時光飛快,《博物館驚魂夜2(Night at The Museum II: Battle of the Smithsonian)也跟著上映,讓我滿懷期待心情,再度感受片中天馬行空的「復活」世界,以及多位喜劇演員的精湛演技。

       劇情銜接性還滿順暢,對於尚未觀賞前作的觀眾,亦不難理解本集劇情。無厘頭的搞笑成份依舊存在,不過作為一部續集之作,雖未流於「狗尾續貂」弊病,但重複出現的笑點,卻還是削弱全片的搞笑力道,少了那麼點驚喜,但對於尚未觀賞前作的觀眾而言,絕對還是一帖歡笑良方。

         本片另外一大重點,就是深具「教育」意義。透過影片,將許多珍貴的藝術文物及歷史人物介紹給觀眾知道,像是富有時代意義的攝影作品「
親吻」,表現當年美國對日戰爭時的勝利;或是透過幽默調侃的方式,將著名「沉思者」及「維納斯」雕像介紹給觀眾知道;又如兩集都會出現的美國總統,從上回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過渡到本集的林肯(Abraham Lincoln),並惡搞總統們曾經說過的名言。諸如此類,都是觀眾得以透過影片學習的寶貴資產。附帶一提,片中出現三位超可愛的丘比特,是由美國知名強納斯兄弟(Jonas Brothers)負責配音演唱,還滿好聽。但真正讓我放聲大笑的橋段,還是莫過於片中兩位小人模仿《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的橋段,實在是太逗趣了,觀眾絕對要進戲院好好見識!

片長:105min
年代:
2009
日期:2009/06/04(
) 20:40
地點:國賓影城@微風廣場

評價:6.5
《放牛班快樂頌》Faubourg 36
         如果您常閱讀我的文章,大概就會知道我對「片名」十分挑剔,雖然今年我也幫台北電影節取了許多聳動但又不怎樣的片名,但我必須遺憾表示,《放牛班快樂頌》不論字面上的解釋,或是片名背後蘊含的寓意,都不及原名《Faubourg 36》來得深刻,甚至還有誤導觀眾嫌疑。本片可被視為《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姐妹作,同樣都具有濃厚懷舊與音樂氛圍,但為了附和前作,而為這部劇情走向完全不同的影片命名,實在是不值得。

         原文片名《
Faubourg 36》取得好,精準點出全片「地域」及「年代」兩大重要訊息。「Faubourg」為法式用語,意指「巴黎郊區」,而郊區比起繁忙大都會,更存在許多美麗而又感人的故事。「36」則為法國歷史頗為重要的1936年,當年法國左翼「人民陣線」執政,象徵保守國家主義垮台,知識份子與勞工階級攜手合作,勞工們的薪水提升,更首創人人都能帶薪休假,成為一代美談。

         本片正將時代背景建立在
1936年,可窺出導演克里斯巴哈蒂(Christophe Barratier)透過本片,一方面對那個黃金時代致敬,另方面也傳遞想把觀眾帶進那個年代的野心。諷刺的是,片中三位主角並不因為時代受惠,反而因為工作多年的「新天堂劇院」歇業,而面臨失業危機。複雜的社會性,角色們對生命、理想所擁抱的熱情,是全片試圖感動人心的催化劑。只可惜一味附庸溫馨,反而讓理想化的情節斧鑿過深,甚至通「俗」過頭,於是未能打動我心,且歷經一連串華麗歌舞場面,直到結局竟未能撐起全片力道,反而流於蛇尾之弊,無力再度添加亮點。

       當然這是我對劇情面的吹毛求疵,但本片其他部分反而精采,尤其歸功男女演員們的精湛演技,讓每位人物顯得立體飽滿。而且場景陳設、歌舞場面的來回調度,也可看出導演功力。整體說來,《放牛班快樂頌》作為雅俗共賞的音樂歌舞片,還是值得一看,但對於劇情,則別太過苛求,才能真正享受這部電影。
片長:120min
年代:
2008
日期:2009/06/10(
) 19:40
地點:今日秀泰影城(特映)

評價: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智 的頭像
    小智

    【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