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短評:《麥收》《穿制服的女孩》《沒問題人生》
文∕小智
《麥收》Wheat Harvest

之前在雲南及香港放映,本片即引起觀眾極大爭議。原因在於片中記錄性工作者樣貌,雖說毫無裸露及限制級畫面,但卻有觀眾質疑導演在未經部分人士同意下拍攝,會對她們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畢竟特種行業在中國屬於違法刑事案件,於是強烈主張撤換該片。有鑒於此,台北電影節作出應變方式:限定「十八歲以上」人士現場購票,並簽署觀影同意書方能入場觀賞。
如此決定,於我心中甚感可惜,因為我不覺得事情能有那樣誇張,且本片確實非常好看。關於性工作者題材電影,我們可以在《榴槤飄飄》(Durian Durian)或是《性工作者十日談》(Whispers And Moans)等「劇情片」中見識,但以「紀錄片」類型來說,本片實屬罕見。影片從麥子收成之前,記錄到麥子收成之後,透過導演詩意寫實兼具的拍攝,傳達出人的困境,以及人的堅強。屏除傳統刻板印象,導演拍攝這些性工作者們的情感與生活,但不將她們貶低,反而是站在跟普通百姓一樣的高度去紀錄她們。性工作者的潑辣、率真、敏感及堅毅,透過不帶批判的畫面傳遞,反而感受到人性溫暖。尤其在紀錄鏡頭背後,反而是一段孝女的故事。女孩最後哽咽說不出話,內心的煎熬、難過又豈是我們所能體會?這絕非只是性工作者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的故事。
片長:98min
年代:2008
評價:7.5
《穿制服的女孩》Girls In Uniform

本片為德國首部商業放映的影片,同時也是德國首部同志電影,但女女師生戀並非影片重點,重點是藉由劇情來抨擊守舊制度。以電影的功能性及話題性來說,本片絕對具備特殊意義,且身為喜愛電影的影痴,觀賞經典影片也絕對是一項必做功課。或許站在當代觀點來觀賞本片,會感到保守隱晦,且人與人之間的內心情感也十分內斂。片中最澎湃的激情,只限於雙唇之間的碰觸,不過在那思想禁錮的年代,女孩們把開明有愛心的老師,作為自己情感的投射,如此曖昧難解的情感,卻是放諸四海皆通。
以美學手法來看,俯仰角的攝影機擺設,細緻的光影交替對比,大膽的畫面構圖,都是當年十分前衛的嘗試。本片無疑為自由解放敲響成功鐘聲,帶來一場戀愛自由的勝利戰役。
片長:98min
年代:1931
評價:6
《沒問題人生》Life Is All You Get

《沒問題人生》(Life Is All You Get)為《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導演沃爾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於1997年的作品,並找來好兄弟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擔任編劇。全片以柏林作為背景,默默讓鏡頭對焦主人翁的生活,並擴及主人翁週遭親朋好友的生活,來刻畫他們於社會生存時的孤獨、溫情,以及悵然若失。
反諷的片名,只能說「人有旦夕禍福」,男主角的命運就是如此不OK,不僅失業,還莫名奇妙誤傷警察,更有無辜染上愛滋的危機。在影片時空賦予隱忍、壓抑,甚至是憤怒的氣氛之下,所表達的還是「生活」這個母題,一如英文片名「Life Is All You Get」所示的「生活即是你的全部」。就像影片開場,一方是無政府主義者在街頭暴動,一方又是男主角跟老姊女友進行無激情的性愛,最後淪為敗興收場。您可以選擇外出暴動,也可以選擇翻雲覆雨,這就是您自己所選的生活。
這不禁讓我想起郭承衢(Kuo Cheng-chu)的《闔家觀賞》(Family Viewing),片中一家三口,生活不外乎吃飯、睡覺、看電視。以那疏離的情感,對照到本片當中的劇情,卻也存在微妙共通性。在沃爾夫岡貝克的鏡頭底下,生活或許負面消極,但每個人的「孤獨」,也透過畫面流洩而出。好似男主角一家,縱使存在血緣關係,但彼此之間的情感卻又似近實遠。再者男主角的父親,甫一亮相便倒在桌上,他因孤獨而亡,最後一面吃飯一面看著電視。而「電視」在片中數度出現,好似一種符號性象徵,讓大家依靠電視而活,由電視觀景窗所呈現的色情、暴力,更像「洗腦」般腐蝕人們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無能為力,只能默默隱忍承受,因為這是生活,就算您怨天尤人,生活還是要一直持續下去,就像導演在結局時的處理,十分平靜,呈現的就是人生。
片長:118min
年代:1997
評價:7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