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五:紀錄類
小智

     
美國暢銷作家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曾說過:「紀錄片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處理。」不過可惜的是,近年觀賞到的國產紀錄片,依舊中規中矩在陳述事實,並圍繞特定議題、事件、人物來作敘事。這雖然無可厚非,但創作者要如何在「真實」及「創意」之間衡量拿捏,在在考驗他們的創作功力。還記得去年金穗,紀錄片入圍的題材十分多元,有教育、有國界、有環保、有人文,繁花盛開令人目不暇給,並在其中看到許多亮眼的觀點展現。不過今年入圍的四部記錄片,反倒讓我感覺過度規矩,少了那麼點玩性。四部短片互有共通性,從中表現紀錄者對人類、族群,甚至是政治面的省思關照。題材或許略顯沉重,甚至看得頗為壓迫,然而這些紀實影像,也不再只是茶餘飯後的休閒工具,同時更是帶領觀眾思考的翅膀,拓展大家的視野,並得到更多的人生啟發。

         法國思想家傅柯
(Michel Foucault)說得好:「哪裡有權利,哪裡就有反抗。」蔡一峰的《獨立之前》,光是片中原住民對政府的反抗,就已讓我看得心驚膽跳。劇情將焦點鎖定轟動一時的「高砂國獨立事件」,紀錄者從高砂國「亡國」前一星期開始記錄,並進行為期多年的後續追蹤。熟悉的土地,是片中原住民腳下的重要記憶,畢竟原住民跟土地,向來就是如膠似漆的關係,不過政府竟要剝奪他們居住的權利?! 影片觸及敏感政治議題,深具社會批判等意識型態,更為高砂國人民發聲,帶有一定程度的人文關懷。輔以受訪者口述,以及電子媒體的忠實陳述,紀錄者以銳利視角,針砭前總統陳水扁對原住民的出爾反爾,讓「承諾」淪為他偽善的選舉工具。由此對應到扁家目前的弊案處境,似乎冥冥之中自有註定,反而顯得格外諷刺。在這敏感時期觀賞本片,或許更會加深國人對陳前總統的鄙夷?

         另一部政治紀錄片,是陳麗貴的《火線任務》。這是一部必須正襟危坐觀賞的影片,透過訪談堆砌、歷史影像、書面資料的輔佐,擬真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情境軌跡,呈現政治犯如何逃亡,並求助救援團體的等等過程,深具時代性與歷史意義。沈靜內斂的影像風格,細緻而又簡潔有力,置身其中實在撼動人心。創作者更透過影片,提醒觀眾還有太多政治犯在黑牢中等待救援,並藉由本片「以小見大」的力量,凝聚觀眾的族群意識。


         比起上述兩部影片,接下來的兩部則不那樣沉重,巧合的是都跟「越南」有其關聯。張紀緯的《再見越南.再見台灣》鎖定「越南新娘」社會現象,透過三組
人物的主觀面向去作分述,探討台灣、越南之間的異國婚姻。透過影片,觀眾得以瞭解越南的社會結構,以及男女雙方從仲介、面談、審核到結婚的過程。語言及價值觀的隔閡,是全片的最大衝突,更是雙方婚姻上的嚴峻困境。


         鍾溪榕、張淑慎導演的《河內.雲林.胡志明》,則是記錄兩位嫁到台灣的越南女性,她們在異鄉生存時的生活困境。影片不僅呈現外來移民的社會現象,更也旁敲側擊全球化下的社會縮影。雖說同樣觸及越南新娘議題,但比起發揮空間較多的《再見越南.再見台灣》,本片的主題性相對較弱,架構也較鬆散,有些可惜。

★★延伸閱讀★★
第31屆金穗獎官方網站
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一:前言
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二:劇情影片
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三:劇情數位
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四:動畫
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六:實驗
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七:學生作品
我的金穗評審雜記之八:結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