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短評:2007/10/04(四) - 2007/10/23(二)
文∕小智
《12月的男孩》December Boys
不諱言,片商的宣傳完全主打《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男主角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但筆者認為他在片中只能算是配角。丹尼爾在《哈利波特》第四與第五集之間,接演了舞台劇作《狂馬戀》(Equus),飾演一位戀馬成痴的男子。從其中心理層面的演技,著實可以看出他力求轉型的動機,又或者是說在《12月的男孩》(December Boys)當中,他那「轉大人」的外貌,也讓觀眾深深對這小男孩終於要成為大人而感到驚艷。
《12月的男孩》是一部闡述「偉大友情」的電影,但也有些宗教宣揚意味。片中的孤兒,總是「被選擇」的一方,總是期待能被好心人家領養。但是,如果得到了「親情」,是否相對就犧牲掉了「友情」?這道大哉問,就是本片所要探討的一大主題。由於本片改編自小說作品,使得電影將文字轉化為影像之後,流露出一股濃厚的「詩意」感,再配合著魔幻寫實的奇想手法,與演員們純真的演技,確實增添了影片的可看程度。電影將「美好的友情」給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讓觀者心中浮現一股溫暖,但卻又因為這友情太過於美好,反而開始顯得失真,顯得夢幻虛假,最後落入了成長勵志型電影的俗套,頗為可惜。
隨想:截至2007/10/27(六)為止,本片累計票房才19萬(已上映兩周了),也不知道為什麼能有如此慘淡之票房?也沒有不好看到這種地步吧(汗)…
片長:105min
年代:2007
日期:2007/10/04(四)
地點:美麗華天母影城(特映)
評價:6
《快樂之家,破碎之鏡》Broken Mirrors
以現代觀點來看本片的敘事手法,是部很典型的「雙線敘事,彼此交合」型影片。如此敘事手法發展至今,實已成為濫殤。但是請不要忘了,本片是1984年的電影,在當時來說還真算是足以震撼人心的形式佳構。影片對娼妓與嫖客之間的互動作了深刻描繪,但在觀影之時,觀者內心難免會感到一陣哀傷與不舒服,尤其是其中妓女們的悲哀與失落,更是讓觀者替她們發出一聲嘆息。縱使這部影片瀰漫著濃厚的父權與沙文氣息,但其內裡還是十分袒護女性的,充分展現出女性的自我覺醒與團結合作,以及其與沙文主義之間的相互抗衡,尤其結局的發展更是大快人心。
片長:105min
年代:1984
日期:2007/10/20(六)
地點:新光影城(女性影展)
評價:7.5
《安東妮雅之家》Antonia’s Line
本片對女性的心理與自主權做了深刻地描繪,散發出一種對女性既綿密又溫情的凝視。導演瑪琳格里絲(Marleen Gorris)高明把玩了表現主義的奇想,以及眾多幽默的小手段,讓本片成為有如童話故事般的女性烏托邦景象。影片並且瀰漫著一股神學與哲學思想,時間的長河、生命的無常,一切的一切,都讓本片成為既有深度又高度可看的佳作,無怪乎拿下1995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片長:104min
年代:1995
日期:2007/10/20(六)
地點:新光影城(女性影展)
評價:9
《星塵傳奇》Stardust
這是部很典型但卻又不落入俗套的愛情童話。典型的是它擁有了童話故事所需要的一切元素:浪漫的愛情、受難的男女、邪惡的女巫,以及甘草的配角,並且到了最後一定要來個圓滿快樂的結局。但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來述說這個老套的故事,反而在其中加進了「冒險」與「幽默」等元素,並不會為了魔幻而魔幻,反而增添其可看性。本片大牌雲集,特效製作細緻(其中的飛行船真是逼真),而且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在片中更是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突破性」驚人演出(笑)。光是看這些演員飆戲,著實已經值回票價。
片長:128min
年代:2007
日期:2007/10/22(一)
地點:國賓影城@微風廣場
評價:8
《全面反擊》Michael Clayton
片頭喋喋不休的激動囈語,為這部電影的質地做了定調。《神鬼認證》系列編劇湯尼蓋洛(Tony Gilroy)不僅初執導演筒,更寫出了台詞喋喋不休的《全面反擊》(Michael Clayton)。就故事面來說,本片題材並不新鮮,之前的《驚爆內幕》(The Insider)與《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就都已經有過類似的劇情嘗試。接著再細看本片英文片名「Michael Clayton」,也可以發現與《永不妥協》的英文片名「Erin Brockovich」一樣,都是以主角名字來做命名,要說這是巧合嗎?抑或是編劇對片名也山窮水盡?看來電影的命名還真是一大學問…
劇情雖然不甚新鮮,但往更細微處看,還是可以窺見其深度,只不過導演太過於以「平淡」的節奏來處理這部電影,最後使得影片略顯沉悶。聽久了角色們不間斷地叨叨絮絮之後,不論是聽覺或是精神,也都形成了無比的「疲勞轟炸」。但是話說回來,「平淡」也可說是這部電影的特色之一,就因為平淡,而顯得真實。像是影片最後,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坐上一輛計程車,之後便是一連串對著他拍的長鏡頭,當中沒有任何台詞、任何動作,有的只是角色看著前方,內心情緒不斷流動。這樣的收尾方式雖然平凡,但卻是餘韻十足,無法忘懷。整體來說,個人最愛本片那節奏鮮明的配樂、片頭直截了當的破題與流暢的運鏡,以及片尾那餘韻無窮的內在情緒。
片長:119min
年代:2007
日期:2007/10/22(一)
地點:國賓影城@微風廣場
評價:5
《第11個小時》The 11th Hour
請別以為這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所主演的劇情新片,如果要以貼切的字句形容本片,「Discovery式環保宣導長片」可說是再適合不過。類似的題材,在戴維斯古根漢(Davis Guggenheim)所執導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就已經出現過。但比起《不》片較為溫情的引經據典,本片反而以更加急迫性的人物訪談,道出了兩者共通的主題:「地球生態平衡的破壞」。影片訪問了數十位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思想家和領導者,試圖探討人類如何破壞環境、如何走向毀滅,更試圖想要藉著本片來改變人類的命運。姑且不論成效如何,本片的出發點就已是良好萬分。觀賞本片,猶如上了一堂環境保育課程,配合著美麗的畫面,以及動聽的配樂,在在使人心曠神怡,且發人深省。
片長:105min
年代:2007
日期:2007/10/23(二)
地點:日新威秀影城
評價:7
- Oct 28 Sun 2007 00:00
[電影短評]《12月的男孩》《快樂之家,破碎之鏡》《安東妮雅之家》《星塵傳奇》《全面反擊》《第11個小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