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第九屆台北電影節影片短評Part3
時間:2007/07/03–2007/07/08
片數:22部
撰文:小智
7月03日(二)
《最遙遠的距離》Most Distant Course
請見我2007/07/09所寫的:人生出口的自我追尋《最遙遠的距離》The Most Distant Course。 (連結看影評)
《浮屍的風景》Jindabyne
微悶片,有些懸疑的劇情還不錯。看完只能說,發現浮屍要趕緊報警,以防後患。
《日光女孩,黑夜男孩》Waiting in the Dark
劇情頗有可看性,運用線性敘事,同時安排三段式結構:女孩、男孩、女孩和男孩。前兩段由於在醞釀過程,所以有些節奏緩慢以及沉悶,等到第三段劇情進入白熱化之後才讓人有所驚喜。影片重點主要圍繞在男孩與女孩之間所發生的事件,女孩的生理生活在黑暗之中,而男孩的心理生活在黑暗之中,彼此沒有直接的交集,而是一方感知,一方躲避。個人認為陳柏霖演技有所進步,有詮釋出一位內心黑暗的男生。看完之後,深感劇中女孩真是柯南在世啊(笑)…
《穿牆人》The Wall-Passer
請見我2007/10/20所寫的:國片美學新風貌《穿牆人》The Wall-Paser。 (連結看影評)
7月04日(三)
《三峽好人》Still Life
讓人聯想到侯孝賢的作品,有著對本土性獨特的關懷。劇情有其獨特的隱喻以及生命張力,但導演在影片中加入了超現實的元素(幽浮與如同火箭升空的建築物),實在讓人覺得很突兀。
《錄他媽的影》Offscreen
可以說是一個走火入魔的自拍狂走向自我毀滅的過程。全片運用大量手持鏡頭,但個人認為劇情沉悶,只有最後半小時比較激烈的場面還比較有可看性。
《誰才是導演》Clash of Egos
頗為好萊塢式的丹麥電影。劇情輕鬆好笑,對「好片」與「爛片」的定義做了一番嘲弄。Nikolaj Lie Kaas展現出不同於《白痴》與《只賣有機肉》的演技,令人激賞。
《落葉歸根》Getting Home
看節目手冊原本以為是Betacam,但沒想到是35mm,真是意外的驚喜。故事內容讓我想到Tommy Lee Jones執導的《馬奎斯的三場葬禮》,劇情頗為類似,都是要帶著好朋友的遺體回故鄉安葬。本片算是一部公路電影,劇情感人之中又帶幽默,幽默之下又帶惆悵。男主角演技動人真摯,頗能讓人動容。但片中某段台詞「如果,祖國是海洋,我就是小船,飄呀飄,我多快樂…」雖然對劇中某些情節有相輔相成效果,但還是不免讓人聯想到對岸的國威宣揚。
7月05日(四)
《愛的麵包魂》The Soul of the Bread
本片是一部探討文化差異的喜劇,充滿了濃濃的台灣味。劇情雖然頗為老套,但導演以輕鬆詼諧的手法來處理,使得全片節奏流暢輕快,頗富娛樂性,也有其內涵與深度。但觀影時沒有中文字幕,再加上部分演員有些口齒不清,所以讓人對理解劇情有些吃力。
《廣告大饕客之一二三》The Night of the Adeaters®123
將近五小時的廣告馬拉松,說實在看完真的滿累的。但讓我十分不滿的,是竟然沒有中文字幕翻譯。廣告中的文字對劇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看不懂對劇情理解就大打折扣。所以這次除了看英文字幕之外,就是靠著畫面來猜測劇情。
7月06日(五)
《刺青》Spider Lily
說實話,本片真的是比導演上一部作品《艷光四射歌舞團》進步太多太多了,至少比較有劇情,但還是有些鬆散以及牽強的地方。片中楊丞琳不改其裝可愛個性,但卻與其角色個性十分契合。相對於楊丞琳,梁洛施的演技就稍嫌呆板,女刺青師的角色塑造不具說服力。影片視覺風格維持著導演一貫喜愛的通俗艷麗,另外還加進了動畫元素,雖然頗為突兀,但也算是大膽的嘗試。另外,深感近期的同志影片都喜歡將「地震」這橋段加入劇情當中,是想要喚起觀眾的共同記憶嗎?抑或只是巧合?至少這招已經老套,趕緊換個方式吧…
《狂情難了》Kira’s Reason
2003年的北歐影展就已經播放過,比起當時頗瞎的片名《愛情累了》,這次台北電影節的片名翻譯還來得比較有文學性。影片主要探討夫妻與親子關係,值得稱讚的是拍攝手法出色,運用了許多角色的臉部特寫來強調濃烈的內在情感。女主角Stine Stengade深刻詮釋出患有精神疾病的Kira,讓人印象深刻。但本片劇情卻有些沉悶,不時令我出神。
《死亡人偶》Sheitan
跟《恐怖旅社》有一些些的相似性,相較於《恐怖旅社》的殘忍虐待,本片倒算是一齣心理變態片。但對於愛好血腥恐怖片的觀眾來說,本片絕對會讓各位大失所望。論劇情,還滿不刺激,也不會靠音效嚇人,看到最後甚至還要各位動腦筋整理劇情,裡面牽涉的宗教議題,我想各位應該也無心去理會。論血腥程度,本片少得可憐,請別期待會出現斷手斷腳或亂噴場面。論主角長相,某幾位長得還不錯,至少文森卡索大改其形象,以怪叔叔姿態出現在本片。論情色,那倒還有一點點可看性,至少有脫有露有3P。唯一最好的,就是音樂還真High,所以各位千萬別被影片簡介給騙了。另外,放映當天中山堂人數少得可憐,接著映後座談女主角問大家影片好不好看,現場沉默幾秒鐘,才傳出鼓掌聲,已經很尷尬了。等女主角主動要求觀眾問最後一個問題,卻又沒人舉手,真是整個尷尬到破表…
《明明》Ming Ming
請見我2007/07/11所寫的:包裝在薄弱劇情之下的華麗視覺美學《明明》Ming Ming。 (連結看影評)
7月07日(六)
《情鍵四分鐘》Four Minutes
請見我2007/07/12所寫的:悠揚音韻的再起之時《情鍵四分鐘》Vier Minuten。 (連結看影評)
《寄生人》Sweet Revenge
影片帶有些微希區考克式的懸疑感,但在處理上十分失敗,而劇本正是失敗關鍵。影片前半段的鋪陳沉悶無比,後半段的解謎過程雖然「比較」有可看性,但解謎解到最後卻還是十分牽強,甚至有一堆疑點沒被解決,影片結束之後觀眾果然罵聲連連。
《喧嘩的寂寞》Private Fears in Public Places
請見我2007/07/13所寫的:喧囂城市中的寂寞心靈《喧嘩的寂寞》Coeurs。 (連結看影評)
《中國先生》Chinaman
影片主要探討金錢婚姻以及文化差異。從片中多首中國老歌、無時無刻穿著旗袍的女主角Ling以及刻意塑造的中國女性賢慧形象,在在可以看出本片還是難以跳脫西方人眼中對中國制式化的刻版印象。片中部分中國演員的表演令人尷尬,而劇情到了後半也愈加老套與矯揉造作。觀影中的唯一樂趣,大概也只剩下中國與丹麥之間文化差異所產生的笑料,如此而已。
7月08日(日)
《比利小英雄》Pelle the Conqueror
高度寫實主義的電影,敘事手法精練,鏡頭語言平實,尤其演員樸實的演技更是為本片加分不少。片中除了表現出上層對下層小人物的壓迫之外,也重現了貧苦下層人民的生活,縱使影片時間微長,卻還是引人入勝。觀影時唯一令我較為不滿的,就是坐在我身後的那位男性觀眾,頻頻在一些不怎樣好笑的地方莫名竊笑,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能夠如此自得其樂,但卻讓我煩躁無比。
《憤怒之日》Day of Wrath
拷貝播放畫質頗佳,戲劇張力十足,充滿了德萊葉大師對人性的關照。但對於影片介紹中所提到的「光影運用極其細膩」,我個人覺得其實還好。
《頤和園》Summer Palace
請見我2007/07/17所寫的:導演過大野心而流於表面的影片之作《頤和園》Une jeunesse chinoise。 (連結看影評)
《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
請見我2007/07/18所寫的:層層疊疊造就出的精彩劇情衝突《婚禮之後》Efter brylluppet。 (連結看影評)
- Jul 21 Sat 2007 00:00
[不負責影評]2007第九屆台北電影節影片短評Part3....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