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影痴的最高境界《玻璃心》
Rene Hjerter
文∕小智

         「精神疾病」一直是電影所愛好的主題之一,而探討「自閉
(autism)」這類精神性議題的電影,實在是多到數不清。1988Barry Levinson執導的《雨人》當中,自幼患嚴重自閉症的雷蒙長期住在一所療養院裡,他被視為精神病,但他記憶力超強。韓國鄭胤澈導演的《馬拉松小子》,智商只有五歲的二十歲自閉青年,在母親的支持下,透過參加馬拉松比賽重拾自信。又如雪歌妮薇佛主演的療傷系電影《雪季過客》,有著一位自閉症母親,傳達出生命中曾出現的傷痛與失去摯愛的痛苦。

 

         本片改編自
Kim Chapiron(同時也是本片編劇)的小說《Everything and Ulla Vilstrup》,由Kenneth Kainz執導,丹麥知名脫口秀主持人Anders Matthesen主演的《玻璃心》當中,我們也看到一位長期居住在精神療養院中的自閉症患者Kriss,他每天必定都會看一遍沒有錄到結局的黑白影片《玻璃心》(現實中沒有這部影片,完全是本片所杜撰出來的),並深信其中情節,把其中經典台詞「人生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奉為圭臬,認為世上所有事物,都像電影裡面一樣,只有「好人」與「壞人」之分,面對邪惡的世界,還不如躲到影像純真(如同英文片名中的Pure)的世界當中,更深深愛上劇中代表著好人的女主角Linda。直到某天在療養院當中發生的某件重大事件,Kriss規律的秩序被打亂了,最後他決定與時常與他一起觀賞《玻璃心》的好友Willy逃離,展開一場追尋「真人Linda」之旅。兩人逃出受到層層保護的療養院,面對著殘酷又充滿危機的現實世界,面對著眾多他們自認為的好人與壞人,電影當中的橋段似乎在Kriss的真實生活中上演著…

 

         除了自閉症議題之外,本片也探討了「善與惡」、「愛與恨」的二元對立。影片結構採取「三線敘事」的手法:影片中的現實生活;黑白默片《玻璃心》的劇情,輔以
Kriss還未進療養院之前的倒敘穿插。但說實話這樣的搭配,雖然符合邏輯,但還是讓我感到有些硬是串聯的感覺。但撇開這點,本片劇情十分引人入勝,而我十分喜愛本片既正面又感人的結局。層層醞釀直到Kriss找到真正的Linda時到達最高潮,在這邊就不透漏結局了,結局其實並不難預料。

         全
片在視覺上做了許多嘗試,透過35mm16mm以及數位技巧,以「黑與白」、「紅與綠」做顏色上的分割。影像遊走於「虛(影像世界)」與「實(現實生活)」之間,令人目不暇給,有如一場視覺般的盛宴。另外演員表現不俗,我格外欣賞扮演KrissAnders Matthesen
,把自閉症患者詮釋得頗為貼切,甚至還注重到角色的生理細節而刻意增肥,表現出其專業,令人佩服。本片贏得本次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觀眾票選獎首獎,實在當之無愧。


                 ↑↑  演員Laura Bro(左) & 導演Kenneth Kainz(右)  ↑↑

《玻璃心》
外文片名:Rene Hjerter()Pure Hearts()
丹麥上映日期:
2006/09/08
國別:
丹麥
類型:
劇情
發音:
丹麥文
片長:
82min
導演:
Kenneth Kainz
編劇:
Kim Chapiron
發行公司:Fine & Mellow Produc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智 的頭像
    小智

    【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