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短評:《不能沒有你》《懼乳:傷心的奶水》《電影中的同志》
文∕小智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影片改編自社會真實案件,以高度寫實手法,真切描繪底層社會的人民苦難。劇情主要講述一名來自高雄港口的中年男子,為了爭取女兒撫養權,四處陳情尋求協助,但卻一無所獲的故事。全片富有導演人道主義的溫暖關懷,並展現對社會公義及道德良知的追尋。外文片名《No Puedo Vivir Sin Ti》取自西班牙土話,翻成台語意為「無你我會死」,用字就是如此地強烈,顯示男主角面對社會體制的反抗,以及討回女兒撫養權時的急切。全片具有濃厚批判意味,並暗諷政府官僚的狡猾嘴臉,以及藐視人民所求,互踢皮球的投機心態。呈現社會最冷酷無情的一面,並深刻刻畫人性的邪惡與良善,頗有觀賞英國社會主義導演肯洛區(Ken Loach)影片時的感覺。
觀賞本片,心情一定不會太過愉悅,但面對如此一部誠實的影片,絕對值得推薦給社會大眾。從片中可看到導演對社會的洞察,並在強烈批判色彩當中,賦予豐沛而又細膩的情感刻畫,彷彿對權貴及社會體制狠狠開了一槍。光是以那大不諱的大膽直言,就足以頒給戴立忍一座最佳影片獎項。
導演抽掉片中該有的鮮豔色澤,又或是說,導演並不知道該賦予這部電影怎樣的色彩,於是便以黑白色調,邀請觀眾一同去尋找這部電影真正該有的色彩樣貌。攝影手法帶有部份記錄片質地,紀實般的影像,以及大量的近身特寫,宛若生活切片般感到共鳴及震撼,並展現強大戲劇張力。不過導演也非冷血份子,在全片憤怒又悲傷的底蘊之中,還是不時添加溫情成分,尤其開放式的結局處理,更添全片曖昧性,一切只覺得好惆悵,卻也好美麗…。
片長:92min
年代:2009
日期:2009/06/11(四) 15:00
地點:福相試片室(台北電影節試片)
評價:8.5
《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

奶水,是母親甘甜的泉源,透過幼童吸吮乳房的動作,將奶水傳遞幼童口中,達到繁衍生命的最終目的。但在《懼乳:傷心的奶水》(The Milk of Sorrow)當中,奶水卻成為禍害的根源、恐懼的象徵。影片講述1970至1990年間,秘魯婦女歷經恐怖主義不人道的強暴迫害,於是產生一種名叫「恐懼的乳房」的疾病(對岸命名為「絕命乳房」,也真夠牛逼的了!)這是一種藉由母乳傳遞的疾病,同時也象徵藉由奶水,傳遞對戰爭的遺禍以及恐懼。
影片初始,母親蒼白的歌聲劃破全片,只見女主角與病榻母親以歌唱代替對話,歌詞頗為沉重,卻交待了影片大致背景。看似一片和樂的母女對唱,沒想到唱著唱著,母親竟瞬間撒手人寰(好快!)於是女主角一心想將母親遺體帶離首都利馬安葬。沒想到隔天,女主角竟然鼻孔爆血昏倒在舅舅家,等去醫院檢查過後,醫生告知舅舅女主角竟把馬鈴薯塞進下體,以不當避孕方式造成下體發炎,建議儘早動手術將馬鈴薯取出,但卻被舅舅斥為無稽之談,反而相信女主角流鼻血,竟是因為「恐懼的乳房」這個疾病所造成。
如此劇情刻劃,乍看之下有點可笑,也有點荒謬,但如果觀眾看完本片,就會知道影片並不標新立異,反而將劇情建構在強大悲劇基調當中,講述女主角從面對自身恐懼,直到解放心靈的一段動人過程。女主角一旦恐懼,便會流出鼻血,您我似乎可以解讀她的鼻血,好似處女的經血。面對強暴的恐懼及陰影,女主角把馬鈴薯往下體裡塞,經血得不到宣洩,只好藉由鼻孔流洩…。
戰爭之後的創傷,則是本片主要著墨焦點,隱瞞傷痛的用意何在?我於是在片中看到更多的「寬恕」及「諒解」:唯有寬恕,悲痛才能泯滅;唯有諒解;恐懼才能忘卻。影片一方面勾起祕魯婦女的集體記憶,一方面又以人道主義思維,闡述「解放恐懼」的可能。並透過許多符號式的象徵,例如破碎的鋼琴,來表達女主角內在心境。當然「歌唱」也是影片一大重點,透過女主角空靈的歌聲,達到自我療癒的目的,直至最後一個鏡頭,女主角望向門口的那株驚喜,解放與希望也跟著來臨,留白的想像空間,絕對是全片最美好的瞬間。
《懼乳:傷心的奶水》開啟觀眾一扇不一樣的大門,讓觀眾進入一個不常看見的陌生國度,體驗當地的民俗風情與婚姻文化,以一個簡單的故事,包裝一個強烈的歷史包袱,強勢獲得今年柏林影展金熊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值得觀眾來作另類觀賞。
片長:94min
年代:2009
日期:2009/06/19(五) 15:00
地點:福相試片室(台北電影節試片)
評價:7
《電影中的同志》The Celluloid Closet

片長:102min
年代:1995
日期:2009/06/19(五) 19:00
地點:電影資料館(台北電影節試片)
評價:9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