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rogram 7
亞爾‧芭塔娜  Yael Bartana
文∕小智

創作者介紹
         亞爾‧芭塔娜(Yael Bartana)1970年出生於以色列,現在於以色列和荷蘭兩地生活、工作。畢業於耶路薩冷的Bezalel藝術設計學院,之後赴紐約深造,取得視覺藝術學院的碩士學位。大部份的作品主題都是關於她充滿衝突的家鄉–以色列。2002年進入國際鹿特丹影展;2005進入布拉格雙年展,其裝置影像作品《Kings of the Hill》更被英國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 作為以電影與影像裝置為主題的特別收藏。
資料來源:http://www.npm.gov.tw/events/96events/installations/home/artist_1.html

影像作品
2000Profile
2001Tuning

        Trembling Time

2003Kings of the Hills

        【Freedom Border

        【Ad De'lo

        【When Adar's Enters

2004You Could Be Lucky

        【Low Relief II

2005Ods and Ends

        Wild Seeds

2007A Declaratio

資料來源:
http://www.npm.gov.tw/events/96events/installations/home/eng/artist_1_e.html

作品評析
片名:《浮雕系列二》Low Relief II
年代:2004
長度:4分鐘
評析:影片記錄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政治抗爭,創作者巧妙用「浮雕」創造出既強硬又冷冽的影像質地。觀眾在觀看影像時,就像是冷眼的旁觀者,看著這些人民們遭受苦難,卻還是無能為力。



片名:《安達來時》
When Adar’s Enters
年代:2003
長度:7分鐘
評析:在亞爾的作品中,總是會常看到以色列人民的生活與宗教儀式,我當時看完本片,由於不知道這部片想要傳達的意涵,而感到一頭霧水。回家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這部短片原來是要記錄猶太教普珥節的宗教儀式,也因為這個節日,才能使得猶太族群更為團結。這也讓我深感不同國情與宗教信仰,果然會造成觀影時的一道隔閡。

片名:《愛德羅》
Ad De'lo
年代:2003
長度:2分鐘
評析:本片我不予置評,因為我看不懂當中的涵義,如果有誰看懂了可以留言跟我交流,非常感激。

片名:《山丘王族》
Kings of the Hills
年代:2003
長度:7分鐘
評析:影片反映了以色列戰爭背後的人民生活,描述一群人想要開車衝上山巔,卻是困難重重,快要開上去時又滑下來,在此象徵了人民對於生活或是戰爭的掙扎,他們想要登高望遠,又或是對於權利的追求。等到了晚上,一群人望著遼闊大海,更反映出以色列人民對於自由的迫切渴望。


片名:《顫抖光陰》
Trembling Time
年代:2001
長度:5分鐘
評析:本片將汽車比喻為以色列人民,是部風格很詭異的實驗性作品。開始的畫面是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進(人類無法停止的忙碌腳步,又或是時光的流逝),接著汽車行進速度由正常開始緩慢,一種十分詭異的緩慢(人們開始靜默),到了最後的靜止。靜止當中,我們又看到半透明的汽車如魂魄般穿越實體汽車,而這半透明汽車可以說是英勇殉戰的以色列士兵。畫面中汽車靜止了,而人類打開車門走了出來,雙重比喻出人類對這些殉戰戰士的靜默懷念。最後,人類回到車上,眾多汽車又回到正常的速度駛離,而時空則趨於正常。本片風格雖然詭異,但卻將整個概念營造得十分完整,是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

片名:《人類側寫》
Profile
年代:2000
長度:3分鐘
評析:全片探討以色列繁重的兵役,並反對戰爭對人民的荼毒。我們看到一位女性士兵的臉部特寫,教官在她在打靶瞄準時鼓勵她,給她信心,但透過畫面,看到的卻這位女兵眼神流露出恐懼。的確,戰爭帶來苦難,帶來恐懼,大多數人民是絕對不會喜歡戰爭的。女教官口中的防禦理由或是個人榮譽感之類的話語,更顯示出國家對人民的洗腦。

片名:《調整頻道》
Tuning
年代:2001
長度:2分鐘
評析:一部看似有趣,卻是充滿隱喻的作品。劇情十分簡單,就是一位穿著男性西裝的女性在國歌播放時敬禮。國歌是國家的符號與象徵,那位穿著男性西裝的女性,如同創作者《人類側寫》中的女兵一樣,反映出國家想要讓女性也能與男性一樣,有著剛強的心與堅毅的外表。在國歌播放時立正敬禮,是大家都知道的儀式性動作,但這位女性卻在敬禮時把手放下,也顯示出這位反儀式的女性,她想要有個人的價值,不想被社會價值觀牽著鼻子走。但她想要把手放下,手卻又不聽使喚地又再度敬禮,可以說由於國家教導人民要愛國,這是種洗腦,也是荼毒。於是這位無奈的女性,最後臉上也只能擠出勉強的微笑,在悲哀的國家制度之下,還是必須以笑容,勇敢面對每一天,想一想其實還滿可悲的。

片名:《自由的國度》
Freedom Border
年代:2003
長度:3分鐘
評析:全片表現出「壓迫」與「掙脫」的概念,也可以說是一種狀態。受到壓迫的空飄氣球,它被塞在貨櫃當中,它想要掙脫。同時我們也看到工人們想要把氣球抽出,讓人感受到一種對自由的渴望與奮鬥。最後,氣球升空,它自由了,於是徜徉在遼闊藍天當中。

總結
         導演這些作品幾乎都沒有什麼對白,有些則是著重於「紀錄片」式的影像呈現。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以色列人民的生活與儀式型態,也可以看出她熱切希望以色列能夠脫離痛苦深淵的心情。但由於我不熟悉以色列文熟,所以觀影時會有些許疏離感。

備註
觀賞時間:2007/07/23()
觀賞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

後記
         連續花了四天時間跑故宮看短片,感覺十分充實,看到許多創意的呈現。文會堂確實是個舒適的觀影空間,裡面的工作人員也十分有禮貌,但由於文會堂冷氣總是開很強,觀影時要記得帶件外套才好。另外,我對於節目簡介的中文文案不是很滿意,覺得中文簡介太像是「感想抒發」,反觀英文簡介就比較偏向介紹性質,於是必須中英文一起看,才能對整部影片更加了解。整體來說,我很滿意這次活動,可以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由於每次去都覺得觀眾很少,感覺很心酸,於是我必須在這邊跟大家大力推薦這個活動,尤其是喜歡影像的人,絕對不能錯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