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短評:
2010/12/06() - 2010/12/14()
文∕小智

《挪威的森林》
Norwegian Wood
         有時,當傷痛到達極致,也算是某種病態「美」的展現,即便它是那樣地扭曲,令人不敢直視,但卻又如此地椎心刺骨,難以忘懷。我想,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的經典小說<挪威的森林>,莫過就是如此。小說中極具想像空間的文字,傳遞出人物的虛空與對死亡的探觸;透過肉體的交纏,進而探索彼此存在的意義,以及對生命的反思,既美妙卻又殘酷,彷彿將讀者輕輕提起又重重摔下,將傷痛推至巔峰。然而我也一直認為,村上春樹的作品是難以被具象、影像化的,一旦那精煉、詩意又充滿想像空間的文字被化成影像,逼得我們讀者似乎就只剩一種選擇,就剩下導演們心中的那個村上春樹了,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懷抱自己對村上春樹的文字想像,當看到小說被影像化之後,或許失望都會大過期望,至少對我來說就是這樣。或許一個不小心,導演們就開始自溺了起來,又或是背離原著所該有的精神(抑或我自己單向認知的小說精神)

         於是,聽到法籍越南導演陳英雄(Tran Anh Hung)要翻拍《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之時,依舊讓我十分擔心,畢竟導演前作《幻雨追緝》(I Come with the Rain)真是一部徒有卡司,但卻自溺又過度消費男體的沉悶作品。再者,我還是一直認為村上春樹的小說,就應該只能以文字樣貌呈現,無法將之給影像化。直到觀賞完本片,又再度印證了我這個想法。首先,不得不讚賞李屏賓的攝影功力,將全片的畫面拍得淡雅清新,且極具濃厚詩意氣息,尤其許多段落的構圖與流暢的攝影機運動,都賦予觀眾許多驚喜,大概這就是整部電影最最搶眼的特色了吧。不過回歸到劇情面,導演雖然大膽顛覆了小說時序,將原本的倒敘轉變成為順序,這還不打緊,但最大的致命傷卻在導演只是片面呈現了小說該有的一些重點,卻沒有繼續深耕細節與人物內在情緒,以致於原本情感濃烈的小說內容,化成影像之後變得有些無病呻吟。也因為一些細節尚未具現,所以我也猜測沒有讀過小說的觀眾,在觀影過程當中,應該也會一頭霧水也說不定,委實可惜。 
片長:133min
年代:
2010
日期:2010/12/06(
) 12:30
地點:信義威秀影城(媒體試片)

評價:5.5
《搖滾新樂團》Beck
(本文內含部份劇情,請謹慎觀看)
 

      
音樂的力量何其大,大到足有改變人心的力量,特別喜愛日本搖滾音樂片如我,試圖在一顆顆騷動不安的反骨心靈當中,覓得心緒再一次的悸動。回想起《娜娜》(Nana)的堅定友誼,《琳達!琳達!》(Linda! Linda! Linda!)的青春無敵,《樂團年代》(Bandage)的痛徹心扉,抑或是《手拉你》(Solanin)的酸澀純愛,一部部的搖滾樂章,透過音樂、透過怒吼,宣示著彼此堅定的情誼,以及對音樂不變的愛與堅持,及至這部《搖滾新樂團》(Beck),依舊勾起了我的熱血基因,並深深感動了我。

      
本片劇情其實比較趨近於《娜娜》與《樂團年代》,同樣表述兩團之間的對立,以及對音樂那最純粹的熱愛。他,不過是個十六歲的年輕小夥子,對未來感到迷惘,人生似乎也失去了目標。他,膽小、懦弱,被欺負時又不敢反抗。然而生活一成不變如他,卻擁有一顆善良、純粹又質樸的心靈,之後他遇到一位搖滾樂手,帶領他進入搖滾領域,更啟發了他過人的歌唱天賦,這是老天爺給他最寶貴的禮物,搖滾路是他努力耕耘後所獲得的報酬。電影從男孩的目光出發,看到他週遭的人事物,也看到人們對夢想的追求,還有一份用金錢也無法買到的珍貴友誼。他所屬的五人樂團缺一不可,每個人都佔有重要位置,貝斯、吉他、鼓手、主唱、
Rap,彼此相互照應,追求的並非高超技巧,而是他們共演時的化學效應。「友誼」是整部電影最感動我的地方,當然片中也涵蓋承諾、信任、愛情、陰謀等多元面向讓劇情更加豐沛。導演堤幸彥(Tsutsumi Yukiniko)近期作品頗多,不過對我來說幾乎都沒有失手之作,實屬難得。或許也因為本片改編自漫畫,已有既定劇情做為加持,所以情節不至於失望,雖然還是可明顯看到編排痕跡,但依舊讓人看得亂熱血一把,而且許多橋段也很輕鬆幽默,也因此瑕不掩瑜。可見導演還是很懂觀眾們到底想要什麼,並在影像中巧妙操控著觀眾的情緒。

     
再來想要聊聊演員,全片演員都表現得誠意十足,但本文則先擺在其中兩位演員身上。第一次看到佐藤健
(Sato Takeru),是在日劇《天才駭客F(Bloody Monday)當中,當時就對他印象深刻,並非因為他長得太像龜梨和也(Kamenashi Kazuya),而是他的淚溝實在也太深太明顯了,深到我似乎可以在裡頭游泳了()。而且導演也太調皮,每當佐藤健的角色要開口唱歌時,導演就給他消音,搭上一些背景音樂,然後銀幕上就出現一些水啊雲啊之類的畫面,還有眾人聽到目瞪口呆的表情,風格簡直就跟《中華一番》小當家的「飛龍在天」如出一徹了吧()。到底這歌聲是有多麼蕩氣迴腸、餘音嫋嫋、繞樑不絕呢?導演反而賣關子,留給觀眾想像空間,實在是有夠調皮!而另一位不可忽視的演員,就是飾演鼓手,跟佐藤健在片中是好麻吉的中村蒼(Aoi Nakamura),或許他在片中的戲份有點少,但我預期他會是近期日本電影圈中的績優股之一,後續還將演出《大奧:女將軍與他的後宮三千美男》(Ohoku)與《靈動2:東京實錄》(Paranormal Activity2: Tokyo Night)等片,台灣都將有機會看到,很期待他在這些片中的表現。
片長:145min
年代:
2010
日期:2010/12/13(
) 12:30
地點:信義威秀影城(媒體試片)

評價:7.5
《慾虫》Caterpillar
(本文內含部份劇情,請謹慎觀看)

         有「日本推理小說之父」美名的
江戶川亂步(Edogawa Rampo),其作品最為人稱道之處,就在於他那獵奇陰鬱的文字,以及那病態詭譎的異色氛圍。及至<芋蟲>這部光看文字就讓人有點反胃的小說,表述中尉丈夫在戰爭中重傷,四肢慘遭截斷,顏面也傷殘,聽不到,也無法說話,而他跟妻子的唯一溝通方式,似乎就只剩下眼神交流。但畢竟中尉沒有行動能力,跟妻子也無法聊天哈拉,所以兩人就只剩下「性愛」可以療癒寂寞。想當然,面對這猶如肉塊般的丈夫,妻子久而久之也會身心俱疲。就當某天夜晚妻子從夢中驚醒,突然很想要,但丈夫卻不肯給()的時候,妻子於是在憤怒之下,戳瞎了丈夫唯一可以跟她溝通的雙眼。其實,丈夫雖然沒有語言與活動能力,但他至少還是可以思考的,他也自知自己是妻子的累贅,結果在最後原諒妻子對他的惡行以後,就以自殺作為了結。而題名所謂的「芋蟲」,就隱射這位宛如毛毛蟲般沒有四肢,在底層掙扎蠕動的丈夫。

         來到
2005年,這部小說被耽美派導演佐藤壽保(Sato Hisayasu)改編成同名短篇影像,收錄在《亂步地獄》(Ranpo jigoku)四短篇當中的其中一篇。當時角川影展有放映過,只可惜作品流於表面,內容也有多處背離原本小說中的描述,是部令人失望的改編。然而相同作品,這回交到另一位左派情色導演若松孝二(Koji Wakamatsu)手中,則又呈現另外一番樣貌。改編版的《慾虫》(Caterpillar),導演似乎只保留了小說對人物刻畫的一些面向,像是四肢殘缺、無盡性慾等等,但卻透過性愛與人性的扭曲,將全片面向擴大到他對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思,更也像是拿著一把銳利匕首,毫不留情地劃破日本軍國主義的虛偽表象。尤其導演還在最後加入廣島核爆與戰犯絞刑等真實畫面,更加深了整部電影的批判力道:原本誓言效忠軍國主義的軍人,最後都成為戰犯遭受死刑。以此對比到片中村民,一看到天皇賜給中尉的榮譽勳章,紛紛對著他跟徽章頂禮膜拜,視為無尚光榮;只不過看在中尉眼裡,似乎也是眾人對他的一種變相嘲笑也說不定。然而就算丈夫已經脫離戰爭,但戰爭的遺毒卻又繼續在他家中緩緩擴散開來,最終形成一場家庭悲劇,想想也實在諷刺。

       通篇觀賞下來,虛構的故事,配上真實的歷史,導演所要傳達的批判與反戰觀點不言自明。雖然片長不到九十分鐘,然而每個段落都緊扣主旨沒有脫軌,每個畫面都有其隱喻意涵,讓人一氣呵成看完,震撼當下心情也跟著鬱悶了起來。我相信這絕對不是單一事件,即使戰爭結束,卻給人民帶來嚴重苦難,或許世上真的就有家庭會遇到這類悲劇。然而最可怕的,更莫過是人民生活在充滿謊言的國家體制之內,卻還篤信國家的一切都是對的,國家給人民的都是好的,男人去從軍就是榮耀,男人不打仗就是娘砲,如此偏頗的觀念,如今都還存在於某些國家當中。回想起來,片中那位穿著紅衣,每天都瘋瘋癲癲的男人,他搞不懂村民當下在做什麼,他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然而當戰爭結束時,他卻是第一位得知這項消息的人,更興奮地從遠方跑來跟女主角宣告戰爭已經結束。我想,雖然他像是整個事件的旁觀者,但當所有人民都陷進國家體制及謊言而不自知的時候,他或許就是唯一跳脫在外,看似愚笨卻一點都不笨,也是最清醒的人物,也說不定了吧。
片長:85min
年代:
2010
日期:2010/12/14(
) 12:30
地點:國賓影城@長春廣場(媒體試片)

評價: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