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浩瀚宇宙中的生命史詩《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文∕小智

(
本內含部分劇情,請謹慎觀看)

        什麼樣的電影,能在四十年後,還讓觀眾不斷驚嘆於它當時的攝製方式?又是什麼樣的電影,能在四十年後,讓其他電影不斷取其劇情精華再作敘事?然而這部電影做到了!它的名字叫作《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回想某期破週報當中,拜讀到紀錄片導演林泰州
(Lin Tay Jou)對於實驗電影的看法。他說:「一部實驗電影,至少要有一個畫面或段落的處理是難以超越,或令人難忘,或他人不敢為之,或撞擊出另類的觀念作法,或刺痛觀眾眼球與心靈,讓觀眾有不同解讀的可能。」如果將林泰州導演這番話,投射到本片當中,真可說是非常恰當!全片佈滿了存在主義的哲學辯證,輔以象徵主義、神秘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晦澀隱喻,不論談的是信仰、生命、輪迴、進化、科技、還是人類對物質的過度依賴,表現在影片當中,都像是一場場嗑藥過後產生的幻覺饗宴,充滿魅惑的情境與夢幻疏離的氛圍。

         一如全片數度出現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Also Sprach Zarathustra,由德國作曲家李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作曲),本片或許也乘載「古典交響樂」形式,透過交響樂慣用的四段樂章架構,表現出全片<人類的誕生>、<月球探索>(沒有明顯提及)、<十八個月後的木星>、<木星及無垠宇宙>四大段落。每個段落,都可視為一段「進化」的過程。雖說劇情並無標準答案,十個人觀賞,就會產生十種不一樣的解讀。然而深厚的劇情底蘊,實則對觀眾充滿挑戰的樂趣。不諱言我就沒有完全讀懂這部電影,縱使部份段落看得懵懵懂懂,但也還是在片中發現幾個有趣可供解讀的段落,在此將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一、 
嘆為觀止的前瞻想像:
         人們都說這部電影「偉大」,所言其實一點都不虛假!雖說台北電影節曾播放丹麥導演霍格梅德森(Holger Madsen)的黑白科幻默片《火星之旅》(A Trip To Mars, 1918),但那粗糙的攝製技術,加上無厘頭的荒謬劇情,總是令我尷尬地皺了一下眉頭。反觀本片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花費四年心血炮制這部驚世鉅作,讓影片於1968年跟觀眾見面,代表本片早在1964年就開始發想策劃。然而您不得不驚嘆庫柏力克的天馬行空想像,就在當時科技還不發達的年代,人類根本就沒有從外太空拍攝來而的月球圖片,甚至直到1969年才讓人類首度登陸月球表面,於是就更不用說片中所出現的宇宙飛船、人工智慧與插卡電話了。種種當年看似天方夜譚的高科技,可喜都在當今一一獲得實現。

二、賴以生存的工具與兇器:
         影片開始於史前時代,映入觀眾眼簾的,是一片混沌及荒蕪的土地。尚未進化完成的猿人,好不容易學會用「獸骨」來當作打獵工具。沒想到下一秒,原本用來「生存」的工具,竟成為對入侵同類「殺戮」用的兇器!等到猿人首領將獸骨拋向天空,獸骨竟又幻化成一艘在無垠宇宙中漫遊的飛船。於是這艘飛船,也跟著成為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工具」,更成為「HAL9000」這人工智慧殺人用的兇器!

         處處可在片中看見人類對工具的依賴,不論是與地球聯繫用的插卡電話,或是無聊打發時間用的電視,或是進食時必備的吸管,都讓影片呈現「工具」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
庫柏力克甚至透過劇情,來讓觀眾反覆辯證這些工具在某一天,是不是也可能會成為謀害我們的「兇器」?

三、人類的維生常態:
         影片也呈現人類萬年不變的維生常態。全片三大段落(不含我個人多提的第二段),都可看到人類「吃」、「喝」、「睡」等等意象。透過這些意象,導演似乎想要表達,就算物質與科技再怎樣進步,然而人類一切的維生機能,都還呈現永遠不變的狀態。舉例來說:
第一段:猿人食用獸肉、群聚水塘喝水、在狹小山洞裡面睡覺。
第三段:探險家食用太空食物、飲用流體食物、三名科學家的冬眠狀態。
第四段:老人使用刀叉等「工具」在餐桌前進食、打翻高腳杯裡面的水、並以「死亡」暗示無止盡的睡眠狀態。

四、人工智慧大反撲:
         關於這個部份,您可以藉由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機械公敵》(I, Robot),或是《鷹眼》(Eagle Eye)這類影片,看到高科技對人類的反撲,以及人類為維護自身安全所做出的努力。然而早在四十年前,本片就引領潮流提出這個劇情概念!乍看之下,人類製造HAL9000讓它成為使命感強烈,骨子裡卻又十分脆弱的高智能電腦「工具」,替人類處理一切繁雜的太空航行資訊,就連人腦面對電腦,都得要甘拜下風。導演巧妙玩轉「控制」與「被控制」定義,讓HAL9000看似強大,實則卻受制於人類。您真要說HAL9000是影片裡面的大反派嗎?其實也並非這樣…

         透過劇情,觀眾得知設計者在設計
HAL9000的時候,對它下達兩相矛盾的指令:一方面要它毫無隱瞞地完成木星任務,另方面又要對兩位船員隱瞞此次去木星的真正原因。但對HAL9000來說,兩位船員對這次的木星任務又是何等重要?於是基於「既要保密,又要誠實」的雙重責任,讓HAL9000陷入「說」與「不說」之間的兩難,於是它只能透過「間接暗示」的方式,來對兩位船員傳遞這次任務的不尋常之處。不過沒想到,最後卻弄巧成拙讓船員懷疑它對任務的忠誠,想要終止它的運作。於是HAL9000精神分裂了!為了自保,它只好除掉同伴,自行去獨立完成任務。這是很諷刺的一面!人類創造電腦,讓電腦控制著人類行動,但最後卻還是透過人類,來主宰著電腦的一切。直到最後HAL9000被船員強制卸除之時,那蒼涼的歌聲,更增添一份諷刺的哀傷感。

五、神秘的黑石象徵:
         這塊貫串全片的黑石,以其晦澀的隱喻,您不僅可以將它視為上帝、智慧、永恆等等的神秘力量,更也可以過度解讀,將它當成直挺挺的「陽具」權威象徵。觀影當下,我原本將它視作記載耶和華律法的「十誡」石板,但隨後又自行推翻了上述想法,原因在於「十誡」裡面的石板總共有兩大塊,明顯與本片劇情不符。而經過多天思忖之後,我於是將這塊黑石比喻成「宇宙中無形的進化力量」。因為每當黑石出現之時,就暗喻了人類又一次的進化:從蠻荒到現代,從現代到科技,再從科技直到再度探索。而在進化之餘,黑石也揭露「死亡」的意象:每當黑石出現,就會有死亡的產生。從死亡到進化,再從進化當中的死亡再度得到進化。宇宙之中的秩序,似乎也就在這規律的循環當中生生不息著。

六、浩瀚宇宙中的一粒細沙:
         浩瀚的宇宙,其實就是孕育一切事物的「母體」。在這猶如「大型子宮」的宇宙當中,您永遠不會知道人類竟是如此渺小,小到比一粒細沙都還要更加渺小,就好比是全身幾億分之一的細胞。生命是什麼?死亡又是什麼?一如影片最後,老人見到那塊神秘黑石,於是人的生命再度得到進化,就像是被宇宙母體孕育的嬰兒,再度展開一場永恆的生命之旅。

         以上就是我對《
2001:太空漫遊》的幾點解讀,片中深厚而又精微的哲學辯證,以及那宛若夢境中虛實難辨的魑魅魍魎,都透過導演詭譎異色的筆調,完美又深刻地表現而出。縱使觀影過程很傷腦部神經,但卻又看得非常過癮!大師的經典風範,透過本片再度躍然。

●●《
2001:太空漫遊》電影海報●●



★★《
2001:太空漫遊》電影資訊★★

英文片名:2001: A Space Odyssey
美國上映日期:
1968/04/06
台灣上映日期:2008金馬影展
國別:美國
類型:冒險、神秘、科幻
發音:英文、俄文
片長:160min
發行公司:米高梅(
)
導演、編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